太阳成tyc33455cc(中国百科)有限公司-Sun Group

首页 > 新闻媒体 > 行业新闻

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续航翻倍

分享到:


中科院物理所团队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实现重大突破!研究团队提出的“动态自适应界面”技术,把电池比能量提升到500 Wh/kg以上,更关键的是摆脱了必须靠外部高压设备来“夹紧”界面的老问题,这一步可以说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关键拐点。


为什么这事如此重要?


大家都知道,固态电池理论上比锂离子电池更安全、更高能量密度,但现实里最大的问题就是阳极和固体电解质之间不听话。


工作一段时间后,界面就容易出现细小孔隙,像鞋底开裂一样,既让性能快速衰减,又埋下安全隐患。过去的办法是上笨重的外压设备,硬把电池“压住”,但这种方案又贵又不适合装进车或者小型设备里。


中科院这次的思路挺巧妙。他们在电解质里预置碘离子,电池运行时,电场会把碘离子“赶”到阳极一侧,形成一个富碘层。


这个层能吸引锂离子去填补孔隙,就像工人边施工边自动补砖缝,电池界面实现了自我修复。这样即便在低外压条件下,也能保持稳定的电化学接触。


中科院物理所团队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池,把电池比能量提升到500 Wh/kg以上


从数字看,这项成果的分量不小。比能量500 Wh/kg是什么概念?


现在主流的锂电池大概在250左右,也就是说同样重量,新电池能量翻倍。放到电动车上就是更长的续航、更快的充电;


放到机器人或者电动飞机上,则可能是能不能起飞、能不能持续工作的关键。更重要的是,测试显示这种电池在经历几百次循环后性能依旧稳定,这就打破了固态电池“充几次就衰”的老毛病。


产业链发展机遇


当然,科研突破是一回事,产业化又是另一回事。


实验室能做出几片电池,但要把工艺标准化,做到大规模生产,每一片都一致,这里面还有很多工程挑战。碘离子能否长期稳定分布、在批量生产时还能保持可控迁移,都是要攻关的地方。


再加上成本问题,虽然研究团队说不会明显增加,但材料供应链、长期安全性测试都需要时间。


安全这关尤其重要。固态电池本来比液态电解质更安全,但加了碘离子以后,还得验证极端情况下的表现,比如高低温、撞击、过充过放。毕竟电动车装的电池要经得起冬天零下几十度和夏天暴晒的考验。


有意思的是,中科院金属所还在走另一条路:开发一体化聚合物材料,把离子传输和储存功能合二为一,解决高界面阻抗和低传输效率的问题。这意味着中国不是押宝一条路径,而是多线并进,系统性地推进固态电池。


这项研究也被国际专家高度评价。马里兰大学的王春生教授就说,这种自适应界面的概念不只对锂有意义,钠电池、钾电池都能借鉴,未来可能成为一个通用蓝本。这意味着中国的技术创新有机会在未来几代电池中占据先手,而不仅仅是跟随。


从产业链的角度看,固态电池成熟会带来一次洗牌。上游做电解质、隔膜的厂商要转型,下游车企、储能厂商则能拿到性能更强的核心部件。这种重构可能给中国制造业开出一个新窗口。国际上,日韩和欧洲企业在锂电池领域长期占据领先,但中国在固态电池上的原创突破,正在缩短甚至反超差距。


这次突破的价值不只是技术指标漂亮,而是它解决了最关键的“界面顽疾”,让固态电池从“被动依赖外压”变成了“主动自修复”。


这意味着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更清晰了。只是要真正上车、进工厂,还得跨过工艺、成本和安全这三座大山。乐观来看,5—10年是比较合理的时间窗口。


说到底,电动车和储能行业都在等一场“质变”,而这项研究就是朝着质变迈出的一步。



来源:小8说科技


压铸模具
info@precisioner.com
高压压铸模具
高压压铸模具
压铸模具
+(86)-0755-2344 8600
修饰模具
XML 地图